关于天然气的发展意见背后深意,你真读懂了吗?
栏目:供热资讯 发布时间:2020-04-30
日前,国务院出台《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简称《意见》),对天然气产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。这份由国务院出台的意见背后有何深意?本报特邀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姜鑫民、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教授

日前,国务院出台《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简称《意见》),对天然气产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。这份由国务院出台的意见背后有何深意?本报特邀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姜鑫民、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教授刘毅军及北京世创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杨建红等四位业内专家,从天然气产业上游增产增供、中游基础设施配套、下游市场建设以及应急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,深入解读《意见》传递的种种信号。

信号一

规格之高前所未有

政府重视程度凸显

2017年,我国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,呈现“淡季不淡、旺季更旺”态势。据《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(2018)》显示,2017年,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达2386亿立方米,同比增长14.8%,今年上半年消费增速更是高达17.5%。在迎来高速增长的同时,天然气产业链原来存在的产供储销体系不完备,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也更为凸显。本次《意见》由国务院发布,出台规格之高,表明国家对天然气产业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这份备受关注的天然气发展“施工图”有何亮点?

关于天然气的发展意见背后深意,你真读懂了吗?(图1)

数据来源:北京世创能源咨询公司

中国石油大学刘毅军教授表示,在2015、2016两年发展低潮期后,天然气需求增速于去年迅速反弹,下游市场大局已成。《意见》有很强的现实发展需要,侧重保发展,兼顾上中游为主的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,强调如何通过政府的“有为”在短期内迅速解决天然气产业链面临的问题。

北京世创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研究员杨建红看来,《意见》突出了发展中的协调与稳定——上中下游产业链“产供储销贸”各个环节的协调、上下游联动机制的协调和中央、地方与企业三者的协调,同时强调了运行安全稳定与价格稳定;责任落实到位——从政府到企业各有分工,权责明确。

信号二

2000亿方上产难题待破解

或将加大“真金白银”补贴注入

关于天然气的发展意见背后深意,你真读懂了吗?(图2)

数据来源:北京世创能源咨询公司

2017年,我国天然气产量为1490亿立方米,对外依存度接近39%。为了防止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,带来供应安全风险,《意见》提出“力争到2020年底前,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2000亿立方米以上”,这与“十三五”规划一致。然而,上游未开发区块多数是难动用的、高含硫的特殊油气藏。今年,我国天然气产量预计为1600亿立方米,在2019、2020两年的时间内增产200亿立方米/年,难度之大可想而知。

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分析,上产难点在于:一是前些年油价下跌、勘探开采投资不足,导致新增储量和产量下降。二是资源品质下降和劣质趋势加剧,勘探开发难度增大,再加上开发成本偏高,制约了产量的快速增长。三是油气体制改革之后相关政策体系亟待完善,制约天然气潜力的释放。

如何实现2000亿立方米上产目标?刘毅军建议,政府应在整个产业链加大真金白银的补贴注入;石油公司应在政策引导下继续增加国内勘探开发资金和工作量;应通过改革方式,加快储量动用。而在实现路径上,杨建红认为,页岩气上产增量潜力最大,如果到2020年页岩气产量超过250亿或接近300亿立方米,目标即可实现。

信号三

互联互通工程加快

将加速天然气市场化发展

今年年初,发改委发文加快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,明确了中贵联络线增输、陕京四线增压、广西LNG接收站与中缅管道连通、广东区域内LNG接收站与西二线连通等10项重点工程。若工程顺利投产,“南气北送”将日增供3000万立方米。《意见》中提出集中开展管道“互联互通重大工程”,这对我国天然气未来的市场格局有何重要影响?

关于天然气的发展意见背后深意,你真读懂了吗?(图3)

来源:国家发改委

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姜鑫民表示,互联互通最大的意义是充分运用管道运力,有助于下一步市场化打通南北市场,使天然气根据负荷特点调剂。相对于管道,通过LNG槽车运气成本相对高,互联互通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措施。刘毅军指出,互联互通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,集中开展管道互联互通重大工程等中游施策,能使市场更好地解决短期内面临的调峰问题。从长期看,有利于破解管网体制改革存在的瓶颈,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。

在具体实施方面,杨建红认为,应通过修建联络管道和加压,实现公司内部和公司之间管道的互相连接。此外,需要明确建设联络管道的责任和回报机制,解决管输费问题,提高工程回报率。

信号四

价格市场化之后是竞争的市场化

今年6月,我国居民、非居民用气价格实现并轨,《意见》重申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,我国目前离天然气市场化有多远?

刘满平解释,现在外界对市场化理解有一定的误解,认为市场化仅仅是价格的市场化。其实这是不准确的。完整的市场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:市场化的竞争结构、市场化下的政府监管以及市场化的价格。所以,价格的市场化只是其中一个内容而已。从上述三个要素来判断,我国目前离天然气市场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。仅从天然气价格市场化这一点来说,目前80%的天然气已经完全市场化或趋向市场化,剩下的由于涉及民生,短时间内还难以放开。

如何促进市场化机制形成?杨建红建议,将门站改革逐步传导到终端,使各地终端价格实现居民和非居民价格并轨;建议政府做好调控工作,保障企业经营。对低收入者“精准扶贫”应直接补贴到居民手里,而不是直接降价;在冬季用气高峰时期,应结合进口气价变化,加快建立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。此外,《意见》提出推行季节性差价,但价格应由供需关系决定而不是由季节决定。

信号五

今冬天然气供需

仍处于“紧平衡”状态

去年“煤改气”力度之大远远超出业内预期,导致北方采暖季出现大规模供气紧张,今冬供应形势如何?为确保平稳过冬,政府、企业应如何应对?对此,杨建红预计,今冬天然气供需仍处于“紧平衡”状态。要确保今年平稳过冬,一是增加供给。必须要重视对中亚天然气进口及南气北调两个项目监控。如果“南气北调”和中亚进口气今年冬季比上半年日均供气增量总和达到6000万,供应态势将比较乐观。二是加强需求侧管理。每年冬季用气高峰时,石油公司都会大量进口LNG现货来满足需求。为了扭转冬季供应紧张的局面和气价溢价,提高我国进口议价话语权,建议今年冬季继续加强需求侧管理,建立预测预警机制,不要临时抱佛脚。

关于天然气的发展意见背后深意,你真读懂了吗?(图4)

数据来源:2018《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》

“今年‘煤改气’速度和力度都进行了适当调整,天然气消费仍将维持在10%以上较高增速。除非出现极端寒冷天气的情况,总体而言,今冬天然气供需平衡状况将好于去年。”姜鑫民表示,能源局已建立预警机制,跟踪国内外天然气进口数据、供需动态平衡和区域差异情况,并将发布信息,引导市场做出合理反应。

刘满平看来,《意见》提出建立天然气供需预测预警机制,首先要建立统计信息制度,全面掌握市场用户及用气结构。其次是加强政府和企业层面对国际天然气市场的监测和预判,要做好冬季取暖期民用和非民用天然气需求预测。再次要健全信息通报和反馈机制,对可能出现的国内天然气供需问题及进口风险做到早发现、早协调、早处置。最后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会商、沟通和协调,拧成一股绳,共同应对。